上周开部门战略会,我像往常一样举着手机录音,笔在本子上划得飞快—结果散会翻笔记时差点崩溃:张总说的“Q4重点项目时间节点”只写了个“10月”,李姐提的“跨部门协作要求”漏了“需每周同步进度”的关键细节炒股杠杆配资,更糟的是录音里空调风声混着隔壁办公室的讨论声,回头听回放像在解码“杂音密码”,光整理就耗了我整整两小时。
也是那天晚上,做产品经理的朋友甩给我一个链接:“试试听脑AI,我用了半个月,现在开会只带手机,连笔都不用拿。”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下载,没想到第一次用就刷新了我对“录音转文字”的认知—
第一步:从“实时录音”开始,新手也能1分钟上手
第二天开项目启动会,我提前5分钟打开听脑AI App,首页就一个大大的“实时录音”按钮,点一下直接进入录制界面。刚坐下张总开口:“本次项目周期从10月8号到12月31号,分三个阶段推进”,我盯着屏幕看—文字居然同步跳出来了!更绝的是,系统自动给发言人标了身份:“张总(男):本次项目周期从10月8号到12月31号”“李姐(女):市场部需下周三前提供用户画像”,连我中间插的一句“确认下交付物清单”都精准标了“我(女)”。
散会时我翻了下实时转写的文字,居然一个关键信息都没漏—甚至比我手写的笔记还全。那一刻我突然反应过来:原来不是我记笔记慢,是之前的工具没“接住”我的需求。
展开剩余86%第二步:智能纪要一键生成,把“口语化垃圾”变“专业文档”
以前录完音最头疼的是“整理”:要把一堆零散的口语化内容(比如“咱们得赶紧把用户调研做了啊”“这个bug今晚得fix掉”)变成结构化的会议纪要,至少得花1-2小时逐句删改。但听脑AI直接把这个步骤“秒没”了—
启动会结束后,我点了下转写页面的“生成纪要”按钮,不到10秒,一份排版整齐的结构化文档就弹了出来:
> 一、项目目标:完成新版APP上线,实现Q4用户增长20%;
> 二、关键节点:10.8项目启动→11.15迭代测试→12.31正式发布;
> 三、责任分工:市场部(李姐)负责用户画像输出(10.12前)、技术部(王哥)负责核心功能开发(11.5前);
> 四、待跟进事项:需确认第三方接口权限(张总跟进)。
更贴心的是,它把口语化表达自动“翻译”成了专业表述—比如李姐说的“咱们下周得把用户调研搞完”,直接变成“需于10月12日前完成用户调研工作”;王哥提到的“这个bug今晚得fix”,转成“需于今日24点前修复该技术漏洞”。
那天我直接把这份纪要发给领导,他回复:“这次纪要写得很清晰,继续保持。”我心里偷乐:哪是我写得好,是工具“替”我写了。
第三步:多语言+方言“通吃”,再也不用怕“听不懂”
上周和韩国合作方开线上会,我本来还担心“对方偶尔蹦韩语,我得一边听一边记翻译”,结果打开听脑AI的“多语言模式”,居然直接解决了痛点—
对方说“프로젝트 데드라인은 11월 중순입니다”(项目截止日期是11月中旬),文字框里立刻同步显示中英双语:“Project deadline is mid-November”+“项目截止日期为11月中旬”;我同事用四川方言补了句“这个需求有点‘幺蛾子’哦”,系统也精准转成“这个需求有点麻烦”—连“幺蛾子”这种方言俚语都接住了!
后来我查了下,它支持中英日韩4种语言互译,还有19种地方方言识别(比如四川话、粤语、东北话)。对经常跨部门、跨境沟通的人来说,这简直是“语言Buff”—再也不用怕“对方说方言我听不懂”“跨境会议漏记关键信息”。
第四步:AI问答+二次创作,把“录音”变成“知识库”
上周要写“Q4项目推进计划”,我需要从之前的3次会议录音里提取“用户增长相关的要点”,要是搁以前,我得翻3遍录音,逐句找关键词。但这次我直接打开听脑AI的“AI助手”,问:“请从10月8日启动会、10月10日战略会的录音中,提取‘用户增长计划’的核心要点。”
不到5秒,AI就给出了整理结果:
> 1. 流量侧:计划投放抖音信息流广告(预算50万,张总负责);
> 2. 转化侧:老用户拉新奖励(推荐1人得20元无门槛券,李姐跟进);
> 3. 渠道侧:拓展校园合作(目标覆盖3所本地高校,王哥对接)。
更绝的是,我想把这些要点写成“项目推进邮件”,直接把AI给的内容甩过去,说:“帮我写成正式的邮件正文。”它秒出:
> 尊敬的各位同事:
> 现将Q4用户增长计划核心要点整理如下,请各部门按节点推进:
> 1. 流量侧:市场部需于10月15日前完成抖音信息流广告方案提交(张总负责审批);
> 2. 转化侧:运营部需于10月20日前上线老用户拉新活动;
> 3. 渠道侧:商务部需于10月25日前完成2所高校的合作意向确认。
> 如有疑问,请随时沟通。
我改都没改,直接复制粘贴发了邮件—领导居然回复“写得很到位”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好的工具不是“帮你做”,而是“帮你想”。
那些“看不见”但“超好用”的技术细节
用了两周,我慢慢摸出听脑AI的“隐藏优势”—
比如双麦克风降噪:上周在咖啡店开远程会,旁边有咖啡机的“嗡嗡声”、有人聊天的“叽叽喳喳”,我本来担心录音会糊,但录出来的人声特别清晰,杂音几乎被“抹除”了。后来问客服才知道,它用了“主麦收人声+副麦抓噪音”的双麦设计,再用算法智能抵消杂音—比我之前用的“单麦录音”强10倍。
再比如动态增益调节:上周王哥发言时声音特别小,我以为会漏录,结果转写文字里居然完整保留了他说的“这个接口权限得找第三方确认”。客服说,这是因为系统会实时监测声音大小,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—不管对方声音大还是小,都能“抓”到关键信息。
还有云端存储:我之前用其他工具,总担心“手机内存满了,录音会丢”,但听脑AI的录音和转写内容都存在云端,不管换手机还是删App,只要登录账号就能随时调取—上周我换了新手机,直接同步了之前所有的会议记录,完全没麻烦。
用了两周的“真实变化”:我变成了“效率怪人”
现在我开会的流程变成了:
1. 坐下→打开听脑AI→点“实时录音”;
2. 会上偶尔补充几个关键词(比如“这个点要重点记”);
3. 散会→点“生成纪要”→发群/发领导;
4. 如需后续用内容,直接问AI助手“提取XX要点”“写个邮件”。
算下来,每周至少省出5-6小时—以前用来整理录音、写纪要的时间,现在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:比如准备项目方案、和同事对齐细节,甚至喝杯咖啡放松一下。
领导说我最近“工作状态变好了”,其实不是我变了,是工具帮我把“低效环节”都砍掉了—以前我总觉得“效率是靠熬夜拼出来的”,现在才懂:选对工具,比“拼命”更重要。
给新手的3个“避坑建议”
最后想给第一次用的朋友提几个小 tips:
1. 先从“实时录音”入手:新手不用急着试复杂功能,先把实时转写用熟—它是所有功能的基础,而且5分钟就能学会;
2. 生成纪要后“微调”1分钟:虽然AI写的纪要已经很准,但偶尔会有“发言人标注错误”(比如把“李姐”标成“王姐”),花1分钟改一下更保险;
3. 多试“AI问答”:比如问“谁提到了预算问题”“关键节点有哪些”,比你自己翻录音快10倍—别客气,让AI“替”你找内容;
4. 提前选好“语言模式”:如果是跨境会议,提前在设置里选好“中英互译”“中韩互译”;如果是方言会议,选对应的方言(比如四川话、粤语),识别率会更高。
其实我以前对“效率工具”挺挑剔的—总觉得“很多工具是‘为了功能而功能’,根本不懂用户需要什么”。但听脑AI不一样,它解决的是真痛点:比如“记不全会议内容”“整理纪要麻烦”“听不懂方言/外语”—这些都是我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。
现在我逢人就推荐:“要是你经常开会、录录音,一定要试试听脑AI,5分钟就能上手,比你想象中好用10倍。”真的,那种“不用自己整理”“不用怕漏信息”“不用怕听不懂”的快乐,试过才知道有多爽。
最后想说:打工人的效率炒股杠杆配资,从来不是“比谁更拼”,而是“比谁更会选工具”—毕竟,把时间花在“重要的事”上,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。
发布于:重庆市辉煌优配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